2024年,四川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10457.2亿元,同比增长9.4%,创历史新高。在四川外贸“重回万亿元”背后,频繁出现国际班列的身影。
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出发,一趟趟国际班列跑出了联内通外的“加速度”,依托铁路港核心枢纽功能,成都市青白江区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505.4亿元,同比增长20.4%,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
陆港枢纽引领内陆开放
古丝绸之路绵延不绝,伴着驼铃阵阵,面对新时代开放事业,今天的“钢铁驼队”开启了接力长跑。
“呜——”随着汽笛悠扬,又是一趟国际班列缓缓驶离青白江区,在这里,如此景象昼夜不息,时至今日,成都国际班列已联通境内外149个城市。
受“四向拓展”通道网络优化的影响,青白江区开放动能涌现,去年青白江区外贸整体规模居成都第三位,贡献了全省1/20左右的外贸额。
青白江区外贸体量创下新高,综合贡献位居前列,从老工业城市向枢纽型城市转型,这种增量从何而来、底气何在?
一直以来,青白江区围绕“世界一流铁路枢纽”目标定位,不断做强外向型经济的底座支撑,在平台搭建、枢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卓有成效。
平台更具影响力。叠加自贸试验区、国家级经开区、综合保税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等多重功能,青白江区连续多年获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海关总署去年公布的2023年度综合保税区发展绩效评估,成都国际铁路港综保区首次参评便斩获“双A”佳绩;今年1月,商务部公布2024年国家级经开区综评考核结果,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排位大幅提升。
枢纽更具辐射力。2024年,青白江区全国首发亚蓉欧“空铁联运”国际班列,实现“空港+陆港”两港联动,为南亚市场、欧洲市场跨洲际运输提供高效选择;成功开行全国首列“中老泰马”全铁快速直达货运班列,将运输时间从15天压缩至一周左右,为四川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互动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产业更具吸附力。“制造强区”作为青白江区产业发展的“头号工程”,外向型产业在此加速聚集。2024年,TCL全球首个电竞显示器自主生产基地在青白江区试投产;天马大型轴承高质量智能制造基地项目总投资达50亿元,是目前全球最大风电轴承生产基地。
“十年磨一剑,这一系列成绩皆来之不易。”青白江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多项改革推动,青白江区正走出一条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充分展现成都国际铁路港门户枢纽的强劲动力。”
业态创新优化贸易结构
外贸量质齐升,青白江区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同样取得亮眼成绩,“首试”“首创”频频落地。
去年5月,成功落地四川省首单跨境电商1210出口海外仓业务;去年8月,全国首个“中欧班列+低空物流”配送模式正式上线;去年10月,实现西南地区首次采用跨境电商“1210保税备货”模式进口榴莲鲜果……
“业态不断创新,这与贸易的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息息相关。”青白江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成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主要承载地之一,青白江区正加快打造以铁路运输为特色,辐射亚欧、通达全球的西部跨境电商新高地。
基于成都国际铁路港的枢纽优势和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的制度优势,青白江区以“综合保税区”“国贸产业园”等高能级载体为支撑,已实现以铁路运输为特色的跨境电商保税备货进口、直购出口和B2B出口业务等模式全覆盖。数据显示,2024年,全区跨境电商实现560万单,同比增长80.6%。
业态创新也有效推动了外贸发展创新,青白江区经过特色产业集群的共同托举,外贸韧性得以进一步体现。
近年来,青白江区聚焦冷链、矿产品、其他大宗商品、整车及零部件、特色消费品五大细分领域,推动“港贸产”融合发展,构建了鲜明的枢纽经济体系。
去年,四川省重点项目和成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关键组成部分的玉湖冷链(成都)交易中心开始试运营,为国际国内、上下游消费品建立起双向冷链物流通道;创新开展西南首单二手车跨境电商“1210保税出口模式”业务,实现“入区即退税”;发运四川首列“铁路快通”出口专列,推动“进口冷链+铁路快通”“铁路快通+提前申报+车边直提”等多场景运用。
去年我国服务贸易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青白江区与全国保持同频,服务贸易发展也行驶至“快车道”,据统计,青白江区全年离岸服务外包2087.46万美元,同比增长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