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至19日是全国节能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绿色低碳,节能先行”。这是我国连续举办的第32个全国节能宣传周,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已逐渐成为我们的共识。
今天是全国低碳日,新华网《双碳来了》邀请联合国环境署科学司司长刘健,从国际国内视角就“双碳”目标实现分享看法。刘健表示,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关键是全民意识的提高和行动。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国家、企业、个人共同努力。
新华网: 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是什么?
刘?。?/strong>关键是全民意识的提高和行动。大家在不同层面、在各个层次采取行动。从中央的决策到地方的实施规划、企业的投资落实、公众行为,都会对“双碳”目标实现产生影响。
新华网: 如何看待气候治理对世界格局重塑的影响,特别是对全球能源结构的重塑?
刘?。?/strong>能源结构重塑和全球经济格局重塑是连在一起的,如果没有能源,经济发展就没有动力,没有血液,二者是一个互动的关系。能源结构转型是气候变化压力所致,转型已成为全球共识,各个国家都面临挑战,但不是说不可以实现,取决于决心、毅力和经济的可行性。
新华网:如何处理好减碳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刘?。?/strong>减碳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经济发展得不好,谈不上减碳,也谈不上转型。实现减碳、能源转型的过程中,有很多经济上的机遇。政府可以调整市场政策、经济发展政策,让企业有更多投资进来。兼顾企业利润,才能持续发展,这是一个正循环的过程。做好是双赢,做不好不仅是双输,还威胁到地球系统健康问题,威胁到我们的生存。
新华网:推进“双碳”目标,发达国家有哪些减碳经验可以借鉴?
刘?。?/strong>发达国家有几个比较大的优势,一是技术,发达国家的清洁能源技术,在七八十年代已经开始研发,有很多地方我们可以借鉴;二是市场经济比较发达,调整市场的能力也是比较强的;三是全民意识觉醒早。
新华网:如何看待2021年联合国环境署发表的《排放差距报告》中提到的减排目标与结果之间的差距?
刘?。?/strong>疫情后全球的重建是一个原因,全球要发展经济,投资大部分都投到了非清洁能源或者非绿色转型部门,所以去年报告里显示的减排效果就不甚理想,所以我们要加倍努力。
新华网: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国家、企业、个人应承担怎样的责任?
刘?。?/strong>国家、企业、个人是一个分工合作的关系。政府通过调整市场,吸引绿色投资,开辟新的绿色转型的领域加大投资,从源头上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目前在可再生能源投资方面,我们已经占了全球一半以上,有目共睹。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在研发方面也要加快速度,跟科研部门有效结合,尽快把实验室的东西转化成能够应用的东西,变成生产力。我们有14亿人,每天都在消费,创造一个更清洁、对气候友好的环境,自己也是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