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3月18日电?题:一把小提琴奏响永恒旋律
新华社记者王长山、姚兵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清晨,天安门广场。在庄严的《义勇军进行曲》旋律中,鲜艳的五星红旗缓缓升起,随风飘扬。
两千多公里外,云南省博物馆收藏着一把布满岁月痕迹的小提琴。它的主人聂耳,曾在战争烽火中谱写出《义勇军进行曲》的经典曲调。后来,这首歌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一把琴、一首歌、一面旗,相伴相依,生生不息。
聂耳原名聂守信,1912年出生于云南昆明。他从小就显露出音乐天赋,被称为“耳朵博士”,后来索性改名为聂耳。1930年,聂耳离开家乡来到上海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利用一切工余时间自学音乐。1931年初,聂耳在“云丰申庄”打工,靠帮助昆明的朋友张庚侯、廖伯民在上海代租电影片,拿到昆明逸乐电影院放映,获得了100元酬金。这把小提琴就是用这笔酬金中的一部分购买的。
聂耳在1931年2月9日的日记里这样记述:“由家信知道逸乐电影院送我一百元,取来以后的分配非常简单,汇一半给我慈爱的妈妈,一半是买了一个violin(小提琴)和一些零件。Violin自然是能使人心境舒畅,当我奏起那常常呼为《Dream》(梦幻曲)的乐曲时,虽然指头会痛,无弓法,无指法,也够快活了。若没有旁的事来烦扰,我是会不吃饭,不睡觉,不分早晚地练习下去的?!贝幽且院?,小提琴成了他生命中的重要伴侣。
细看收藏在云南省博物馆的这把小提琴,做工并不精致,质量也不属上乘。一些地方油漆已经脱落,琴马、琴面等地方都有明显使用过的磨损痕迹,但大部分还是完好的。琴箱内有德文两行,第一行:古斯塔夫·罗斯工作室;第二行:制作于德国马克诺伊基兴镇。
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它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反映了在民族危亡时,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团结御侮、奋勇抗争、一往无前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这首作品一经诞生,立即就像插上了翅膀,四处被传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慷慨激昂的旋律唱响了挽救民族于危亡的时代最强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新中国成立后,聂耳的母亲和几位亲友将包括小提琴在内的聂耳个人用品、作品手稿、文章文稿、小说、剧本、日记、书信等近5000件遗物捐赠给云南省博物馆。
“聂耳酷爱小提琴,他的多数作品都是用这把小提琴创作的。为什么聂耳的乐曲能够鼓舞人心,能够成为一个时代的最强音?是因为他从来没把自己孤独在社会之外,而是把他的精神、思想全部融合在社会里,用这种精神来创作?!痹颇鲜〔┪锕莨莩ぢ砦亩匪?。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梦想交汇点上,让我们高唱国歌,振奋精神,踏着《义勇军进行曲》那激昂的节奏,前进!前进!前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