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人民至上的新时代——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敖?/font>
群山环绕、云雾氤氲。白交祠村是福建厦门最偏远、海拔最高的村子。这里曾经交通闭塞,群众生活困难。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曾两次来到这个村庄访贫问苦,同村民座谈共谋发展之路;2010年春节,已到中央工作的习近平,还专门询问这个村的发展情况。
如今,白交祠村里办起“农家乐”,茶叶等农副产品热销,通了水泥路,村里不少人家建起了楼房,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986年的250多元增加到2016年的1.5万多元。
时间,是忠实的见证者。
“如今,32年过去了,海风海浪依旧,厦门却已旧貌换新颜”,2017年9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欢迎晚宴上深情抒怀。
是什么样的执着与情怀,让一份牵挂惦念至今?是什么样的初心和信念,让一个村庄、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发生巨变?
从黄土地走出的习近平总书记,抱定“要为人民做实事”的政治信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新时代的执政理念——
?。玻埃保纺辏对拢玻比?,山西吕梁山区赵家洼村。
在这个晋西北黄土高原的山沟沟里,习近平总书记坐在炕沿与大家拉家常,到农田边蹲下察看玉米和芸豆长势,向当地干部了解脱贫计划。
“现在党中央对农村农民的政策都是‘给予’,就是要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毕敖阶苁榧撬怠?/p>
?。蹈鲈潞螅邪?、国办《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公布。意见明确,新增脱贫攻坚资金、新增脱贫攻坚项目、新增脱贫攻坚举措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
习近平总书记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访真贫、扶真贫、真扶贫,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重大部署、亲自推动落实,这是最深的牵挂,更是最大的担当。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行进在新的“赶考”路上,生动诠释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政治情怀。
从1944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提出“为人民服务”,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立场的信念一脉相承,也揭示了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政治逻辑。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毕敖阶苁榧窃诘车氖糯蟊ǜ嬷衅邮涤辛Φ幕坝铮莱隽斯膊橙酥凑竦谋旧?,宣示了新时代继续前进必须永葆的宗旨。
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玻埃保纺辏保痹拢虾J斜ι角笮颓锕夥肯钅俊跋鲈仆濉笨诺冢蹬》?,每月支付800元租金便可拎包入?。矗捌椒矫椎ド砉?。上海已明确,“十三五”租赁住房供应套数占新增市场化住房总套数将超过60%。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11月数据显示,11个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已低于1年前。
如今的房地产市场正在发生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多年来的投机炒作受到强有力抑制,多渠道保障住有所居的政策措施效果日渐显现,新的长效机制正在建立。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明确定位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引发社会强烈共鸣。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从强调“物质增长”到看重“公平正义”,从满足“生存需要”到注重“自我实现”,真心实意、坚定不移地解决人民的“痛点”“难点”,民心所望就是执政所向。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不断厚植,亿万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不断凝聚。
新增长点就蕴含在人民关心的问题中,解决民生“小事”就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事”,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引领发展新走向——
解决好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问题,解决好性别歧视、身份歧视问题,着力解决网上虚假信息诈骗、倒卖个人信息等突出问题……
这是党的十九大后党中央召开的第一个全国性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新部署。
决定经济工作大政方针的重要会议,屡屡提及具体民生“小事”,彰显着新时代发展理念的重大变化。
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的着力点在哪里?步入新时代的中国,对发展本身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玻埃保赌甑?,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时强调,新的增长点就蕴含在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当中。
时移世易,变法宜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钡车氖糯蟊ǜ孀鞒鲋卮舐鄱希惩蚨嘧值谋ǜ嬷忻挥刑幔牵模械仁啃椭副?,这被外界视为“中国发展方式和理念的一大转变”。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经济,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从“看重数量增长”转向“满足好人民新需求”,顿呈“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