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回应里的“临时工”非但不是挡箭牌,反而是反映政风问题的放大镜
不久前,吉林省吉林市出现了一起政务大厅因“懒政”问题遭记者暗访、官方回应中却强调是“临时工”所为的新闻。尽管该事件在受到舆论关注后有了及时有力的整顿,但这些年每每出现类似官方回应,舆论总是很不“买账”:为什么出事的总是“临时工”?
曾几何时,“临时工”只是个关乎内部身份的称谓,并没有多少社会公众关心。可是这几年一些地方政府的“临时工”却频频被“出镜”,各种新闻一旦出现“临时工”,往往引起舆论关注。
其实,许多关于“临时工”的官方回应并非不是事实,但之所以会出现南辕北辙的舆论效果,问题的根子在于“临时工”根本就不应该成为政府回应工作失误的理由。
身份虽“临时”,可责任义务不“临时”,用内部的身份来推诿外部的责任,这无异于自相矛盾?!傲偈惫ぁ钡拇嬖谠局皇钦诓康娜耸掳才牛谝桓龅ノ焕锩婊蛐磴挤置?,然而一旦他们走上街头协助执法,或是坐在政务大厅里办公,在与之打交道的普通老百姓看来,有没有编制又有什么分别?在政府内部当然可以因编制不同而有不同的管理,然而政府的对外形象是统一的,公众也不可能迁就行政机关的所谓内部逻辑,内外有别的混淆必然带来官民关系上的拧巴。
这一层道理许多地方未必不明白,然而总还有地方拿“临时工”说事,这背后是官僚主义心理在作祟。首先,因为“临时工”不是正式公务员,就觉得“出了事”是个人问题,“已开除”等于解决问题,这种捏软柿子式的敷衍,不过是推诿塞责的又一种表现;再者,捅开脓包就要流出脓,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来捂住盖子、保住乌纱,这套自欺欺人的办法实际上掩盖了部门的管理、作风问题。
我们还必须意识到,现实中的“临时工”其实早已不“临时”。如今各地政府都在大量聘用编外的“临时工”来承担部分行政工作。这一方面由于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管理中的事务愈发繁重,另一方面也因为存在“有编制的不干活,临时工在一线”的人浮于事的乱象。因此面对这样的形势,“临时工”管理上若有缺失,决不能只看成是无关痛痒的疥癣之疾,特别是基层政府必须予以正视。
由此看来,官方回应里的“临时工”非但不是挡箭牌,反而是反映政风问题的放大镜,每一次对“临时工”的质疑,公众期待的都是作风的提升、管理的完善,任何偏离这一期待的回应和处理,最终不仅难以得到公众的谅解,反而会减损政府的公信力。官方回应就不应纠结于所谓编制、身份,希望未来多见一些自我担当和整顿实招,而不再去指责所谓的“临时工”。(张璁)
-
征集丨2018"我向总理说句话"网民建言
2017-12-15 09:39:47
-
对于2018年开始的这些新规,你怎么看?
2018-01-02 11:09:33
-
关注!2018年,中国这10件大事非常重要
2018-01-02 11:09:33
-
2018年,这些税改与你的钱包有关
2018-01-02 11:09:33
-
"超级月亮"要来!欣赏那些惊艳苍穹的满月
2018-01-02 11: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