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埃德加·斯诺墓碑前,整齐摆放着鲜花。
清明节,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的马海德博士墓碑前摆满了敬献的鲜花。
清华大学留学生西泰拿出带有自己名字的学生证与利玛窦墓碑合影。
意大利人利玛窦逝世408周年后,一位在北京清华大学留学的法国小伙为了纪念他,给自己起名“西泰”(利玛窦生前号“西泰”)。今年清明节前夕,西泰特意到位于北京市委党校校园内的利玛窦墓碑前拜谒。
两位美国人埃德加·斯诺与乔治·海德姆(中文名马海德)1936年奔赴陕北革命圣地,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他们逝世后,部分骨灰分别安葬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八宝山革命公墓,每到清明节或者他们的忌日都会有庄重的悼念活动。
青石存史,以启后人。在北京这座古都,像利玛窦、斯诺、马海德这样长眠于中国的外国人还有很多。他们为促进中国和世界的交流搭建起桥梁,在中国人心目中树立起一座座丰碑。清明节前夕,记者探访了北京几处有代表性的外国名人墓地,向他们致敬,追忆他们的故事。
他们,至今仍被人缅怀
这是一片特殊的墓地,坐落在北京中心城区的北京市委党校校园内。一百多年前,这里曾是北京的郊区。在这块墓地上,除了利玛窦,还有汤若望、南怀仁、郎世宁等48位外国传教士的墓碑矗立于此,墓碑上用汉字、拉丁文字等记录着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他们来自意大利、葡萄牙、法国、德国等10个欧洲国家。明清时期,他们先后离开自己的祖国来到中国传教。
清明节前夕,记者采访中偶遇前来拜谒利玛窦墓的西泰。在墓碑前,西泰经专家指导,找到了一行碑文:“利先生,讳玛窦,号西泰,大西洋意大里亚国人……”他激动地拿出学生证请记者帮他和墓碑拍了一张合影。
跨越四百多年,来自意大利的西泰和来自法国的西泰以这种颇有创意的方式在中国“会面”。
由于对中国历史感兴趣,这位法国小伙子知道了利玛窦,因为对利玛窦的崇拜,他把利玛窦生前的尊号“西泰”二字作为自己的中文名,并在清华大学登记入学。他没有想到,利玛窦的墓碑竟然在北京,更让他没想到的是这块墓地被中国政府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市委党校法学研究部李秀梅副教授1993年开始在党校工作,对于自己任职单位院内有这样一处文物,她深感自豪,并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墓地的历史。对于这些墓碑和墓碑主人的故事,李秀梅如数家珍,经常给前来探访的游客担任志愿讲解员。
李秀梅说,这里每天都有人过来参观、纪念,有人来找利玛窦,有人看了热播电视剧来找汤若望,还有人因为参观了圆明园后来找郎世宁。
四月的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一片春意盎然。湖畔小路南侧的斯诺墓前,整齐摆放着几束鲜花,最外面的那束尤为新鲜。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党委书记、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主任孙华说,这是中安宾馆的全体党员来给斯诺先生扫墓留下的,中安宾馆的原址是斯诺夫妇上世纪30年代在北京时的居住地。
3月30日,一场中小学生为革命先烈站岗的活动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事实上,除了革命先烈,这里还长眠着许多具有中国国籍或长期在中国工作的一些外国友人,他们中有的人在战争年代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生奉献于中国卫生事业的马海德就是其中一员。
马海德的儿子、马海德基金会理事长周幼马先生已经是75岁高龄,他告诉记者,父亲1988年在中国病逝后,根据他本人遗愿,他的一部分骨灰撒在革命圣地延安的延河里,一部分由国外亲属带回美国家乡纽约州布法罗市的家族墓地,还有一部分骨灰安置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一直到今天,每年清明节,马海德的亲友、他曾经的病人以及一些外国友人都会到八宝山给他扫墓献花。
他们,为中国和世界搭建了一座桥
离北京市委党校五六公里的宣武门十字路口东北角,坐落着宣武门天主教堂,这是北京历史最为悠久的教堂,俗称南堂。教堂的西侧,一尊青铜利玛窦雕塑静静伫立,身着明朝儒服的利玛窦目视远方,似乎在诉说着什么。
1605年,利玛窦在宣武门建造了第一座经堂,它就是南堂的前身。在这里,利玛窦度过了人生中最后的5年,也是在这里,利玛窦和徐光启合作,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现在人们家喻户晓的点、线、平面等名词术语,都是两人当时确定下来的。
在李秀梅看来,利玛窦就是一座沟通中西的桥梁。利玛窦第一次出版了中文版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让中国的知识阶层“开眼看世界”,影响深远。同时,利玛窦改变了当时通行的将欧洲居于地图中央的格局,而是将亚洲东部居于世界地图的中央,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先例,推动中国融入世界。他给万历皇帝进贡了西洋自鸣钟,后来被中国的钟表行业奉为“祖师爷”。
在闭关锁国的明清时期,利玛窦等人带来的这些西方知识颠覆了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比如,对于当时坚定认为“天圆地方”的中国知识分子而言,利玛窦、汤若望等人的“地球是一个球体”的学说,简直是奇谈怪论。利玛窦去世数十年后,清朝的钦天监监正杨光先在其《孽镜》一文中批判:“果大地如圆球,则四旁与在下国土洼处之海水,不知何故得以不倾?”
利玛窦不仅把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几何学、机械学等带到了中国,还把中国的孔子、儒家学说介绍给当时的西方社会。利玛窦的后继者金尼阁整理了利玛窦日记记录的中国见闻,并在欧洲出版了《利玛窦中国札记》。该书建立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之上,对中国社会作了深入的观察,有西方学者评价说:“《利玛窦中国札记》这本书对欧洲文学、科学、哲学、宗教及生活方面的影响,或许要超过17世纪其他任何的史学著作?!薄罢獗臼榈谝淮蜗蚺分奕娼樯芰酥泄赖潞妥诮趟枷氲母拍?。欧洲人也是第一次从此书中知道中国圣人孔子和中国文化的精粹儒家经典?!?/p>
毋庸置疑,以利玛窦为代表的外国传教士为当时的中国人认识世界、世界观察中国打开了一扇窗户。在北京市委党校退休工作人员、历史学者余三乐看来,利玛窦到中国来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宗教信仰,但为了这个目的他无意间,有时甚至是有意地传播了西方的科学文化。就像蜜蜂虽然其本意是觅食,但却传播了花粉一样。
1936年,利玛窦去世326年后,31岁的美国记者斯诺带着好奇心来到陕西保安(今延安市志丹县)。在这里,他迫切想得到关于“红色中国”的所有信息。
孙华介绍,毛泽东与斯诺在陕北窑洞对谈“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很多内容是中共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进而通过斯诺向世界呈现了一个与时俱进、公开透明、开诚布公的中共形象。
斯诺从保安采访结束后,回到北平(今北京市),完成了著名的《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这本著作震动了全世界,它第一次向世界全面、真实地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后来,《红星照耀中国》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文字,80多年来在世界各地畅销不衰。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作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说:“当时几十万美国人,包括我自己,读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从中得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的初步印象,同时对他们的目标和救国抱负,对他们的艰辛和牺牲精神,也有所了解?!?/p>
1938年,毛泽东在接受一名德国记者采访时表达了对斯诺的评价和感激:“当我们被整个世界遗忘的时候,只有斯诺来到这里来认识我们,并把这儿的事情告诉外面的世界。所以我们将永远记住斯诺对中国的巨大帮助?!?/p>
他们,融入到中国人民中间
八宝山革命公墓里,苍松翠柏掩映,马海德的墓碑十分显眼。墓碑上端镶有马海德的照片,两侧分别是他生卒的年份。墓碑中间刻有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题写的“马海德博士之墓”七个大字。
其实,“马海德”这个中文名字背后的故事,是马海德融入到中国人民中间的一个生动注脚。1936年,在毛泽东邀请以及宋庆龄推荐下,乔治·海德姆和斯诺一同来到陕西省保安地区。1937年,在毛泽东建议下,乔治·海德姆与斯诺共赴宁夏豫旺堡(现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开展医疗救助和采访工作??吹钡卮蠖嗍刈逍值苄铡奥怼?他也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马海德”并加入了当时的红军。此后,党中央任命他为革命军事委员会卫生顾问。
新中国成立以后,马海德成为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他被任命为卫生部顾问。在之后的10年中,他带医疗队上山下乡,足迹遍布中国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开展麻风病的防治工作。1988年,在马海德去世前,他代表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中国基本消除麻风病。卫生部授予他“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荣誉称号。此外,马海德还是中国荣获医学界享有极高声誉的拉斯克奖的第一人。中国至今只有两位医生获此殊荣,一位是马海德,另一位就是201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
利玛窦墓的两侧,分别是德国人汤若望和比利时人南怀仁的墓。汤若望先后在明末和清初的朝廷担任要职。顺治年间,朝廷任命汤若望为钦天监掌印官,全权领导国家的天文历法事务。
400多年前,利玛窦从意大利给中国带来世界地图、星盘、三棱镜等,还有《几何原本》。汤若望则给中国带来望远镜?!疤廊敉蟮摹夤讶恕倮粗泄?几乎都会带着望远镜?!崩钚忝贩缛さ馗袄床喂勰沟氐挠稳私樯?。
2005年,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访问德国时,对汤若望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1622年,著名的科隆人汤若望抵达中国,并在中国生活了43年。他参与了中国明末的历算改革,清初又编订《崇祯历书》,为中国实行新历法作出了重要贡献?!?/p>
和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三人墓园一墙之隔的,是另外60个传教士和教友墓碑的所在地。李秀梅介绍,这些墓碑原本镶嵌在党校内的马尾沟教堂外墙上,1974年,长久失修已经破败不堪的马尾沟教堂被拆除,嵌在教堂上的墓碑散落在院中各处。1984年,北京市文物局与党校合作,在利玛窦等人墓地的东侧专辟一院,这些散落的墓碑得以重新树立并保护起来。
在这片另辟的墓地南侧,有一个墓碑的主人为中国人所熟知,他就是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宫廷画师、意大利人郎世宁。
李秀梅介绍,郎世宁在清朝宫廷内为皇帝画了多幅表现当时重大事件的历史画,以及众多的人物肖像、走兽、花鸟画作品,他大胆探索“西画中用”的新路,熔中西画法为一炉,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画法、新格体,业界称为郎世宁新体画。
他们,在青年人心中播下了种子
清明节前,河北的王刘学女士带着读高三的弟弟到北大参观,在未名湖畔,他们发现中国人熟知的斯诺竟然葬在这里,这位“90后”于是带着“00后”弟弟在刻着“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的墓碑前深深鞠了一躬。他们说,知道斯诺是一位有名的记者,在历史教科书上读到他的事迹。
孙华介绍,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在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专业选修课《名记者专题》中邀请了克鲁克、马海德、阳早寒春等十几位国际友人的二代或三代后人举办系列讲座,向学生们介绍新中国成立前后这些著名国际友人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所做出的贡献,这门课深受青年学生们的欢迎。
海伦·斯诺,埃德加·斯诺的夫人(后离异),同样是一名中国人的老朋友。1937年,经过在陕北的采访后,她写出了《红色中国内幕》(即《续西行漫记》)一书,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区。2009年,海伦·斯诺的家乡美国犹他州雪松市举办建市158周年活动,雪松市市长Gerald Sherratt主持了海伦·斯诺铜像揭幕仪式,他认为海伦·斯诺是这座城市的骄傲。
孙华回忆:“当时我在雪松市的南犹他大学连续问了几个大学生,他们都不知道海伦·斯诺是谁。2013年我再次访问这座城市,来到海伦·斯诺铜像所在的市中心广场时,一位美国青年主动过来给我讲海伦·斯诺二战期间在中国的故事?!?/p>
2017年2月,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访华,在北京拜谒了利玛窦墓地。他表示,马可·波罗与利玛窦都是意中、欧中关系史上的关键人物。当年,他们像中国人一样在中国生活,吸收中国文化?!暗鼻暗氖澜绫尘八湟驯浠?但青年人依然可以以他们为榜样,通过积极的交流与合作面对新世界?!甭硭桌?。
利玛窦的追随者——西泰除了母语法语,还会英语、葡萄牙语,现在汉语也越来越好。西泰预计今年9月毕业,他还没决定届时做什么,“或许也会留在中国”。“不管以后在哪,希望未来能够像利玛窦一样,做一个中欧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使者?!蔽魈┧怠#ū颈钦咄棵?、张超、邰思聪、马晓冬)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