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12月17日电 题:年产百万件成衣如何做到“三零库存”?—— 一家民营传统服装企业见闻
新华社记者袁波、胡旭
衬衫飘逸轻盈,西服西裤笔挺,全程不落地,悬在空中列队接受各工位“检阅”就完成了制作,甚至在吊牌上打印了定制者的姓名……
记者近日在四川德阳琪达公司制衣车间看到,一排排布料通过智能吊挂系统在4000平方米的厂房内“流动”,根据各自“电子身份证”上的型号、工艺等信息,被智能分配到不同节点,工人们通过电脑识别终端提示加工,每个工序都可追踪溯源。
“以前生产服装只需分大中小号,随着消费升级,现在市场要求我们为每一位客人量体裁衣。”琪达公司副总经理彭夕桐说,传统制衣全凭裁缝一双手,要同时实现个性化定制和规?;静豢赡?。
但在技术变革的时代,智能化和大数据成为改造传统制衣、响应市场需求的“法宝”。近几年,琪达投入数千万元进行智能定制系统研发,利用10多年来积累的几百万个人体体型数据,归纳出380多个基础人体规格,建成了版型、款式、工艺、材料等多个支撑数据库。这是控制一切的“大脑”,几十位设计师在信息传递的无缝对接中开展合作。
“大脑”的数据来源于前端,通过“智能卷尺”进行三维扫描量体,只需几秒钟就可以创建出包含30多项数据的专属身体模型。而在生产端,打版、剪裁、缝制等环节被细分成几百道标准工序,全部由系统根据前端数据计算分步执行。
“比如有1000个人的团体定制,以前光是量体就要20个人花两周来做,现在只要两个人3天就能完成?!迸硐ν┧担靡嬗谥悄苌璞竿度朐俗?,仅裁剪环节的工人就从100多人减少到20多人,而且用料更省、效率更高。
走进一楼裁剪车间,机器与人协作忙碌的热浪扑面而来。4000平方米的厂房内自动裁床等大型设备有序排列,20多位工人在操作。每裁一张布料都根据电脑指令不断调整裁剪角度,伴随着轻微的“呲呲”声,不到一分钟就裁剪完一个版型。
“变化太大了,以前人工裁剪一件衬衣就要花十多分钟。现在用机器可以成百上千件地裁剪,而且不同的花纹、格子都能精确裁剪?!痹阽鞔锕ぷ髁?9年的车间工人林秀清说,“工人也比原来轻松多了!”
在西装、衬衣生产车间,智能吊挂系统带着各种半成品踏着“节奏”有序地“流动”在缝纫、熨烫、检验等各工位之间,200多位工人紧张忙碌着。总经理生产助理莫勇明说:“现在每个新品投产之前都要做好工时测评,环环相扣,采购、生产、运输各环节都不积压?!?/p>
“智能化定制打破了‘一把剪刀一把尺’的传统制衣模式,不仅提高了效率,更让企业管理能级得到提升。”彭夕桐表示,公司实现了面料、半成品、成品“三零库存”,大幅缩减了资金占用和库存压力。
记者在车间内看到,当批订单对应的原材料整齐地码放在流水线旁,而包装好的成品则就地分拣,并不断向外面的货车转运,然后发给客户。
谁能想到,这家企业在34年前的创业之初仅仅是一个投资3000元、只有7个人和7台家用缝纫机的裁缝铺?
“我19岁学裁缝,从摆地摊到开厂,为了省钱搭油罐车,睡在宾馆过道,自己在商场当模特叫卖,受尽了白眼,一路就这么苦过来,干过来?!倍鲁づ砑溢魉怠?/p>
后来随着面料、劳动力等成本越来越高,库存越来越多,资金压力越来越大。彭家琪说:“市场上有5000万元货的话,厂里就有几千万元的库存,回款越来越难。于是干脆关掉300多家专卖店,从零售市场转战到定制市场‘杀出了一条血路’。”
“创新都是被逼出来的,现在每年出货超120万件,不仅实现了‘零库存’,客户还‘零欠款’。只要坚持科技创新,运用现代化管理,传统行业也能打造出朝阳的企业?!迸砑溢魉怠?/p>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