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 题:让春运成为流动中国的温暖风景
新华社记者王立彬
春运是交通现象,也是文化现象。交通或被视为畏途,但归心似箭,承载乡愁的列车,无论如何都要搭上。一元复始,人在归途,新时代的春运正大踏步由城乡交通的瓶颈成为温暖中国的风景。
四十年来发展,三万里地高铁。一张张票根,承载着“春运”这个词汇背后的城乡巨变。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春运,起初是城乡二元化格局的特定历史现象。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养家,岁末回家过年,短时需求集中爆发,在交通运力限制下,供需失衡形成“买票难、回家难”春运难题。
“路”与“人”双管齐下,是春运难题逐年化解的两大关键。突飞猛进的高铁建设,标志着交通硬件短板逐步补上,慢车、快车、绿皮车“行路难”变成动车、高铁、飞机、自驾,陆海空都“刷脸”。与此同时,户籍制度改革开始打破城乡藩篱。今年“十三五”规划收官,是1亿非户籍人口城市落户任务验收之年。日前中央再次发出通知,要求取消300万人以下城市落户限制。今年有关部门明确提出“反向春运”。其实春运早就是“反向+多向”的。农民工返乡之外,寒假学生流、春节探亲流、黄金周旅行流,越来越多的春运向度,在增加新的考验同时,使流动中国有了多向度之美。春运慢慢变成一个个温暖的瞬间,犹如通往春天的一声声汽笛。
“春运有一天会消失吗?”很多人开始这样问。困扰几代人的买票难、挤车难、回家难问题,肯定会加快消失。但作为文化现象,对乡村乡土回归之旅的春运不会消失。灿烂农耕文化的承载者,神农后稷的子孙对乡村田园的牵连不会消失。对于我们这个古老伟大的农耕文明,春节标志着一岁之始、稼穑之初,是最古老的农事节庆,是我们与黄土青山最古老的精神纽带。扶老携幼一出城,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中国人浓缩在春运中的乡土情结,将通过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而日益奔涌。
回乡过年才是春,绿水青山在呼唤。随着史无前例的城市化工业化,“青山隐隐水迢迢”是更深的牵挂。这些年来,以乡村为目的地的农家乐、民俗游、乡村民宿成为国内旅游市场热门,而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居民,也第一次大规模地成为旅游者,特别是在正月农闲时节到城里旅行购物。城市居民到乡村走亲戚,乡村居民到城市串朋友,南北、城乡“对流”,春运的多向性带动农业、民宿、交通、物流等产业,成为中国经济内在动力涌动的春潮。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怎么看?要看亿万老乡在城里落户、安家情况,也要看农村亿万乡亲的人居环境改善。要使回乡与进城都如家,出发地、旅途、目的地都温暖。
无论山多高、水多长、路多远,普天同庆的春节,中国人都要努力回到家乡。乡村是我们的家,城市也是我们的家,娘家婆家都是家。城与乡要融合,国与家是一体,在祖国就不会有“异乡”?;鸪嫡尽⒎苫哑鸱?,春节来了,春天近了,我们期待“欢乐春运”最终实现,那时绿皮车都要成为一种风景,春运将成为流动中国的温暖象征,一场从家到家的温馨旅程。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