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 述评:为世界谋大同
新华社记者张伟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向何处去”成为时代之问。
党的十九大把“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郑重宣示了中国愿同各国一道解答时代命题、共创人类美好未来的真诚愿望。
一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擘画与亲自推动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稳步走向世界,赢得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同。从写入中国宪法序言到载入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宣言、从打造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到共筑中阿、中拉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指引,并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顺应历史潮流,回应时代要求,照顾各国利益,成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的正确选择。
当前,世界经济蹒跚复苏,地缘博弈暗流汹涌,?;ぶ饕濉⒌ケ咧饕宀欢咸?,超级大国为一己之私,肆意挥舞制裁大棒,使全球发展面临更大不确定性。但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的潮流依然滚滚向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依然是人心所向。
年初,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将“在分化的世界中打造共同命运”定为主题,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理念同频共振。论坛主席施瓦布说,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挑战之际,为世界各国合作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中国梦与世界梦紧密相连,体现了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把自身发展同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
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中国人民的幸福与世界人民的幸福紧密相连,体现出新时代中国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情怀与担当。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闭幕不久,联合国大会在通过的一份涉非决议中,重申“合作共赢”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总干事穆勒评价说,这一理念“正在世界上落地生根”。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思想深刻、内涵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携手各方坚持走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与国交往的新路,努力建立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
中国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今年5月,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中国与包括伊朗在内的各方继续维护该协议,维护联合国权威,维护多边协议的有效性以及国际规则的公信力。今年6月举行的上合组织青岛峰会重申,各方将进一步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将共同边界建设成为永久和平友好的边界。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携手各方坚持走开放融通、互利共赢之路,推动建立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
中国坚持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今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当前,定于11月上旬在上海开幕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已进入倒计时,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2800多家企业确认参展。这是中国坚定支持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与世界共享发展红利与机遇的重大举措。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携手各方坚持走文明交流互鉴、交融共存之路,努力建设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
中国坚持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在今年9月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方宣布设立中国非洲研究院,同非方深化文明互鉴;实施50个文体旅游项目,支持非洲国家加入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等联盟……一系列人文交流举措,将进一步拉近中非民心。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携手各方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国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今年7月,中欧领导人发布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联合声明,重申应对气候变化、落实《巴黎协定》的重要性。在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目前共有4个清洁能源项目投产发电,至少能满足45万个巴基斯坦普通家庭日常用电需求。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平台,“一带一路”倡议扎实推进,发展的聚合力不断增强,已成为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截至今年9月,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征程。一年来的实践再次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世界,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中国将携手各方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努力,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普照世界。